尽管有时被称为“黄种人”,但相当一部分东亚人的皮肤色素并不比同纬度的欧洲人更多。只是因为表皮最外层的角质层较厚,给皮肤添加了黄色调(角蛋白是黄色)。另外厚实的角质层也常常掩盖了毛细血管透出的血色。
较浅的肤色曾经被认为是高纬度地区的适应性特征,有利于皮肤在阳光较弱的情况下制造足够的维生素D。但奇怪的是,高纬度地区的土著民族的肤色却并不特别浅。比如北欧的萨米人和西伯利亚以及北美洲的爱斯基摩人,他们的肤色都比白人要深一些。这是因为维生素D的获取量,与食物结构的关系更大。
如果一个人群在食物中可以获取足够的维生素D,就不需要把肤色变浅。维生素D在动物性食物中含量最丰富,尤其是动物肝脏。而东亚人的远古祖先和寒带的土著居民一样,是纯肉食的人群,并没有很强的朝向浅肤色的选择压力。你可能已经从他们的生活环境里推测到了这个食物结构,但我们还将在关于牙齿形态和体内代谢特征的章节里详细讨论这个话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欧洲浅肤色的形成与西亚一万多年前开始的农业革命有因果关系,它导致了对皮肤制造的维生素D的强烈需求。另外欧洲北部比同纬度的亚洲北部更加多云多雨,缺少阳光,并且由于大西洋暖流的暖化,农业线更靠北,从而在中北欧造成朝向浅肤色的最大选择压力。
东亚人的这些耐寒适应基因,使得他们在同样的营养和健康条件下比其他人群对寒冷的极限耐受性更强。比如在1969年黑龙江边的中苏冲突中,苏军根据他们的人体耐寒实验数据认为在零下30度的气温下,士兵的露天潜伏极限只有4个多小时。但夜里登上珍宝岛潜伏的中国军人大大突破了这个时限,从而达成了对胜利至关重要的战术突然性。
有的读者会说,你说我们的祖先起源于极寒的环境,就这个外观的证据恐怕不够, 有没有其他的证据互相印证呢?那我们再来看一看,东亚人独特的牙齿特征,还有对酒精和糖的代谢障碍,揭示了怎样的远古食物结构,是如何同外观特征一起,指向同一个严寒的进化环境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