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宋丽娟的博客

宋丽娟

 
 
 

日志

 
 
关于我

华族,这么优秀的民族居然不让生孩子,太没道理了。等将来孩子们能识汉字了,就将此博客相送。

【转载】范蠡和《计然篇》  

2014-12-24 19:24:04|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本文转载自岩倯《范蠡和《计然篇》》

范蠡是一位千古赞扬的历史人物。他近乎完美的特殊之处在于,既能治国用兵,辅佐勾践复国灭吴,称霸诸侯,又能保身齐家,经商致富。 

 

范蠡投奔越国,正是越国兵败国灭之时。他劝说勾践屈服,伴勾践到吴国为奴。他寻得西施,敬献吴王,求得吴王宽恕。在勾践回国后,辅佐勾践富国强兵。几次在时机不成熟时,劝阻勾践起兵报仇。在时机成熟时,范蠡亲领越军征战伐吴,一战灭吴,被封为上将军。又继续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就在功业达到鼎盛的时候,发现勾践难容功臣。于是主动抛弃了二十余年建立的辉煌,自觉地离开了部旧满朝的越国,泛游五湖,成为一个闲人或自由人。先是北上山东齐国海边打鱼谋生,并尝试创业经商,获得成功,齐君揽以为相。三年又辞官,到与诸国相邻,既是边缘又是交通和商业中心的陶地安家落户,专意经商。由于经商有道,终成巨富,享誉海内,人称陶朱公。司马迁称赞为“三迁皆有荣名”。

 

京剧一出戏里,范蠡带着西施,乘船离开越国时有一段唱词,前两句“整顿乾坤事已了,万里山河任逍遥”,已充分表达了他那无限广阔的胸怀。然而事情要分两头说。一方面,恐怕当时不完全那样潇洒与轻松。首先,且不论西施是否随他出走,只要设想一下他作为越国上将军,元帅级军队首脑,逃离越国,就很不容易。会不会引起叛逃的误判,而遭致追杀或拘押,都很难说。勾践没有通缉追杀他,已经是十分宽容了。主要是勾践当时还没有动杀机,要是晚走些时日,则插翅难逃,与文种同样下场。说不定因武将的关系,下场更惨。其次,他是预计到有生命危险才逃走的,这时首先考虑的是保命。在出逃路上,吴越故地不敢停留,楚国也不能去。只能远远地向北逃窜。隐姓埋名,披星戴月,大路不走走小路,如丧家之犬,担惊受怕,那有好心情。过了长江,出吴越之境,才会稍许轻松。其三,他带着一家人大大小小,生活用度也不容易,就是有点积蓄,能带多少。路上风霜雨雪,盗匪刁顽,也难以应付。其四,此行去那里安身,“前方的路多迷茫”,异国他乡,那里是落脚谋生的立足之处。过去治国领军,对于个人置业一无所长,现今已是老龄,还要一切从头作起,寻找再就业的门路养家糊口。后人津津乐道的携美人“泛游五湖”,游山玩水,其实那有那么浪漫。亡命天涯,凄凉孤独,举目陌生,无亲无助。对于前景,只能是边走边看。以后的成功,当时能顾上想吗。

 

然而话说另一方面,这一走,海阔天空,不再系命于君主,获得了自主独立的人格和完全的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创业,寻找和开拓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业和新的天地。从这点上说是获得了逍遥与轻松。

 

范蠡为什么成功,值得研究。史书上倒是记载了他经商的经验,虽然不多几句话,但非常精辟,这些话语成为后世经商所尊奉乃至入门的的经典。至于他其它方面的经验,史书没有具体表述。应该说,能取得这样的旷世成功的人,除了广阔的胸怀之外,必然有在除了经商之外如治国用兵等多方面的成功经验,除了这些具体方面的经验之外,必然还有构成这些具体经验的共同基础或指导的思维方式。应该说,后者更具有普遍价值,值得后人借鉴。这种普遍指导意义的思维方式,是他在不同领域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他敢于抛弃一切的胆量与从容。不是来自虚无渺茫的自我精神激励,而来自于对自己思维指导方式的自信。在出逃路上,所仰仗的恐怕只有这点自信。

 

关于范蠡的思维方式方法,无从全面了解。史书仅说他“操计然之术”,然而这已经点了题。传说他有一篇理论著作叫《计然篇》,应该是阐述他的“计然之术”的思想理论总结,但史载只有篇目而内容文字不载,实为憾事。然而从篇目及他“与时逐而不责于人”的风格,他的成功经历,和书载的经商之道来看,内容应当以顺其自然、待时而动为主要内容。有类似唯物论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及适应形势,把握机遇,与时俱进的特色。

 

大胆猜想,《计然篇》或计然之术的内容是否有以下几个重点。

 

“然者,自然,天然,必然,物之道也。物道乃物之情与势,不依人意所动。

 

视物之情与势而计所为,不求于心,不责于人。计其始末,智基于此矣。疾疾,缓缓,曲曲,直直,如依水而舟,依鱼而网也。顺其自然,为可为,避不可为。无可无不可,则容与率然,始有我。

 

计物之情与势必于审时度势,不可不察。势之蓄当有时,谓之机缘也。贵在得时。势成则时至机至,虽难而易,其效自然。势不成则时不至机不至,虽易犹难。时过则境迁,机缘尽失,大势去矣。

 

审时度势之妙在择时捉机。权衡时机,尤当精察,毫厘必较,成败由此。择时之妙,如逐如竞,如捕如捉。待时而动,动不妄举。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此一时非彼一时也。待时蓄势,备而待发,则静如泰山。得时则发如疾电,时不我待,稍纵即失。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 

 

  评论这张
 
阅读(156)|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